少儿美术教育的几个误区

2016-06-24

侯文奇

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年轻家长对于少儿美育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在选择和接受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又难免陷入不少误区。因为供求关系的存在,近些年大街小巷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但是教学质量却参差不齐,家长们不免盲目而无所适从。

笔者从年少时的美术生到现如今的美术教育从业者,体验了中国式教育与西方式教育的碰撞与共融,希望能够以个人经验为处于混沌阶段的中国少儿美术教育提些建议。

孩子学美术重要吗?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会被家长问到这个问题。一般我会反问:你让孩子学习美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级?是为了让孩子多一个技能?还是别的孩子在学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学?……不同的家长,答案各有不同,但是当他们认真思考我的问题之后普遍都会认同的观点是:从小学习美术是让孩子对于美有比父母更高层次的见解和运用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其实也一并弄清了学习美术的目的。作为老师真的不愿意看到将学习变得功利化,我们更愿意看到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并尽一切可能引导孩子去认识美的事物,思考关于美的问题,创造属于孩子的美好。

怎样帮助孩子完成人生中的第一张画?这“第一张画”包含几层含义:用什么来画?画什么?怎么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绝大多数第一次都是由家长来引导的。藉由第一次画画,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隆重的仪式感,要明确告知孩子:这是一次非凡的创作“冒险”,需要认真对待。材料却不必拘泥于常规:可以是一个用过的蜡笔、一张再简单不过的白纸,也可以是一根小树枝、一把玩具勺子。画的内容必须是在孩子的已有经验范围之内。千万不要拿一张名画或是一张完全陌生的照片给孩子画。他对于什么最感兴趣,最能说出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那么画画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既然你这么有兴趣去了解和描述这个事物,那么就请你把它画下来吧!画的过程中,家长切忌去告知他怎么拿笔,从哪个部分开始,也千万不要评论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你只需要引导孩子不断以思考来带动画笔,把你的关切都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告知孩子。

“以像为美”正确吗?在家长的传统观念里,画画就是把对象复制在纸上,像与不像决定了画画的成败。其实这是家长最易进的误区,当然也不乏很多老师存在着如此的教学标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美。从柏拉图到当今的艺术理论家,对于美的总结可以归纳为两条:美是细部之间的和谐;美是壮丽辉煌。形象描绘准确与否确是决定细节和谐的因素之一,但壮丽辉煌与像不像却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的是个人心理感受。纵观艺术史的发展,从古典主义到当代表现主义,不难发现,艺术作品感动我们的不是如摄影术般的情景复制,而是作者充沛的感情流入,虽经日月洗礼而亘古不变。所以“以像为美”是狭义的以点概面,是不理解美学常识的泛泛之谈。孩子在这样扭曲的艺术理论氛围中成长,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乐趣呢?

许多杰出人物都有着非凡的艺术热情和敏锐度。例如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就自认为学习书法的经历对他的设计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习美术的目的不是成为艺术家,而是用艺术的眼界、全局观来掌控自己的生活。上述种种问题是家长在寻找和实践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但还不是全部的问题,甚至每个孩子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我们无需用狭隘的眼光去评判孩子们的创作好还是不好,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愉悦度和满足感,当孩子乐在其中时,“像不像”只是浮云。

(作者为幼儿美术教师)

  • 分享到: